认识往往来自于实践。7、8年前,我经常和胡恒法首席讨论钢铁行业的智能化、数字化应该怎么搞。经过反复讨论,发现合适的切入点往往都是些小而杂的管理问题。后来意识到,这种现象具有共性。第一届工业互联网大赛结束时,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:在获奖项目中,针对大企业的应用,往往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;针对小企业的应用,往往是商业模式或生产模式的重构。换句话说:在有亮点的工作中,大企业往往是系统的优化,小企业往往是系统的重构。仔细想想: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有道理的。数字化技术可以重构系统,但对大系统重构的风险太大,往往只能进行局部的优化和持续改进。优化往往针对当前不太好的现象,而人往往是系统中最不稳定的因素。所以,数字化技术发挥作用的场景,往往与人的弱点相关。这样,数字化问题往往就与管理相关。不久前,西安科大的董老师聊起这个话题时,提到一种现象:管理者往往不认可这种观点。他们会问:我们到底哪里没管好呢?管理者的这种疑问其实不奇怪。因为管理问题往往是隐藏的:首先是别人看不到的问题往往才能存在下去;人们为了逃避责任,也习惯于掩盖因管理不善导致的问题;其次是人们经常把管理问题看成技术问题。同样一件事,往往既能用管理手段解决又能用技术手段解决。比如,用管理手段解决,往往从导致问题的原因入手,通过控制原因控制结果;用技术手段解决,往往是针对问题本身进行处理。比如,对于设备故障问题,从管理入手时,可以从设备点检、保养入手;从技术入手时,可以设法提高设备本身的质量。一般来说,管理不到位时,往往需要技术来解决。所以,我经常说:管理定义技术的边界。原则上讲,管理问题往往与人有关。比如,许多管理要求是:“认真....保证....杜绝.....”。然而,要“保证”某件事不发生,需要的“认真”程度可能超越了人类能力的极限。这就好比,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,也赶不上奔驰中的火车。这时,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问题,就会具有随机性:即便你尽了最大的努力,尽可能地认真,都可能会遇到问题,都不可能“杜绝”问题的发生。这个时候,一旦出了事故和问题,相关人员也只能自认倒霉了。数字化技术的特长之一,就是用技术解决管理问题,而不是把管理的责任推给传统技术问题。比如,过去要求工人认真地点检设备状态、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,这是个管理问题。但工人不可能时时刻刻地盯着设备。然而,计算机可以时时刻刻地盯着设备,偏离标准状态时,立刻呼唤工人前来解决。同时,如果工人没有立刻解决问题,管理者也能知道。这样,管理者自身的工作可能会变得轻松,但管理能力却会大大上升,“倒霉”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小了。
以上文章来源于蝈蝈创新随笔 ,作者郭朝晖